環縣位于甘肅省東部,西北鄰寧夏、東連陜西,為陜甘寧三?。▍^)交匯之地,是塞外通往關中的咽喉要地和古代軍事重鎮,素有“銀夏之門戶,豳寧之鎖鑰”之稱。又因縣域面積大,方圓四百里僅此一縣,故有“襟帶四方”之勢。眾多的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環縣是中華古文化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山城堡戰役紀念碑
一
環縣,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人類生存和繁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民披荊斬棘在環江流域開啟了農業文明,隨后迅速發展壯大,其遺址遍布縣境各處。
耀州窯青釉瓷執壺(宋代)
進入人類文明歷史時期,環縣長期處于農牧交錯地帶,成為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反復爭奪的戰略要地,戰國秦長城從縣中部橫穿而過,明長城“固原內邊”橫亙于縣北部,環靈大道沿環江河谷南北貫通,東西防御線與南北交通線交匯于縣城北關和甜水鎮。因此,環縣有著豐富的文物資源。
旋紋彩陶罐(新石器時代)
目前,環縣保存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36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不包括長城),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慶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
銅凈瓶(唐代)
環縣不可移動文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全面地反映了環縣的歷史發展進程。樓房子遺址和劉家岔遺址是甘肅省出土打制石器和古脊椎動物化石最多的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屬更新世晚期,與華北舊石器文化一脈相承,對研究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序列演變具有重要意義。數量眾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表明文明的曙光已經照亮了環江大地,仰韶文化遺址遍布全縣,其后常山下層文化和齊家文化繼承發展,折帶紋彩陶缸、寬葉紋彩陶盆和旋紋彩陶罐等精美陶器即為新石器時代環縣彩陶之代表。
興隆山古建筑群(明、清)
二
環縣南部的西周遺址和墓葬,出土有典型的西周銅鼎和銅鬲,證明了周文化已經延伸至此。東周時期,諸侯爭霸,義渠戎坐大隴東,與強秦對抗數百年,在環縣境內留下數量可觀的北方系青銅器,凸顯出當時的游牧文化特色。巍巍秦長城自西向東從環縣穿境而過,僅在環縣境內就長達110公里,現存敵臺、烽燧、墻體和關堡遺跡等200余處,是秦帝國滅義渠、抗匈奴之見證。漢武帝三戰克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大規模移民安邊,有效地促進環縣的經濟社會發展,環縣境內分布的大量漢墓群和出土的眾多漢代文物就是明證,尤其是縣城附近曾經發現漢代錢范遺址,出土了數量可觀的新莽陶錢范。在縣城東臺也發現有漢代的五銖銅錢范和大型方形條磚,這些都充分反映了環縣在漢代時的繁榮。1993年,環縣博物館在縣城東臺清理了兩座漢墓,出土文物近百件,其中鐵器占絕大多數,這些鐵制農具制作精巧,與現在農具幾近相同,反映出漢代環縣發達的農耕文化。出土于環縣曲子城的東漢紀年瓦當,其上有銘文二十字,屬漢代罕見的記事類瓦當,它不僅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平定西北羌亂、恢復北地郡建置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且為漢代北地郡靈州縣曾設于環縣曲子鎮提供了實物證據,同時對于明確漢代先零羌中心丁奚城的地理方位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有助于我們重新理解漢代東羌的地域分布范圍。
環縣塔(宋代)
三
唐末吐蕃陷隴右,環縣作為靈州大道的重要節點,邠寧節度使楊朝晟在此筑方渠、木波、合道三城拒吐蕃,以保障京畿之安全和絲綢之路之暢通。其后靈州道在五代和宋初曾經繁盛一時,唐代的青銅軍持(凈瓶)就是當時佛教文化在靈州道傳播的遺物。唐宋時期還在環縣留下的眾多古城遺址,尤其是宋代范仲淹知慶州時,曾在這里修筑和加固了許多城堡抗擊西夏,遍布環江流域及其支流,甜水城、山城堡、洪德城、環縣城、木缽城、烏侖城、肅遠城、安塞城等,一個個熟悉的地名,一道道斑駁的城墻,見證了宋夏的碰撞和交融。成長和建功于環州的種家將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將門世家,種家三代六人曾值守環州,功業頗多,為后世留下一段愛國親民的佳話。北宋名臣章楶曾在洪德寨設伏,大敗夏軍,一舉扭轉了北宋被動的局面,成為宋夏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巍然聳立的宋代磚塔,為八角五層樓閣式,造型美觀,秀麗奇巧,既是一尊藝術精品,也是隴東地區唯一一座有紀年的北宋中期佛塔,不僅為當時的佛塔斷代提供了標尺,而且也是宋代靈州道佛教傳播之見證。
戰國秦長城
明代環縣成為了殘元勢力入侵的首沖要地,環縣境內既有明代修筑的長城,又有規模宏大的城堡,還有數量眾多的烽燧,它們是研究明代邊疆防御體系的珍貴實物資料。魏鎮家族和李昫家族是明代環縣將門世家之代表,他們的家族成員長期駐守于陜西三邊一帶,為鞏固明代邊防立功不小。除了軍事防御外,大明王朝還設馬政基地于環縣,車道鎮萬安城遺址就是明代設立時間最長且與明王朝馬政相始終的萬安苑。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深度融合,呈現出宗教世俗化的特征。四合塬興隆山古建筑群、小南溝何家寺窯廟泥塑、小南溝張中溝窯廟壁畫等均反映了這一時期地方宗教文化,其中興隆山古建筑群是慶陽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建筑特色鮮明,磚雕藝術突出,壁畫內容生動,是明清時期隴東地區建筑之縮影。
四
環縣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區。在環縣這片紅色熱土上,革命遺址數量多,特色鮮明。河連灣陜甘寧蘇維埃政府舊址是1936年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辦公地,也是紅軍西征的中心,現存原廈房三棟,新建有紀念碑和展廳。山城堡戰役是紅軍長征和結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后一戰,也是我黨歷史上參與將帥最多的一次戰役,意義十分重大,戰役遺址分布面積很大,當年的戰壕等遺跡仍清晰可見。
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
除此之外,環縣還有東莊革命舊址、慶環分區舊址、崔園子紅軍后方醫院舊址、路家塬軍民大生產舊址、木缽紅大二校舊址、定環縣舊址和固北縣舊址等重點革命遺址,都留下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故事。
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環縣歷史發展的積淀,是環縣先民創造輝煌歷史的見證,也是留給后代最具價值的財富。我們既要不斷挖掘其豐富內涵,也要加強保護和傳承,推動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讓文物活起來?!?nbsp;(撰稿:沈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