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frtrn"><listing id="frtrn"></listing></pre>

        <sub id="frtrn"></sub>
        <ins id="frtrn"></ins>

                • 隴東報數字報

                • 掌中慶陽客戶端

                • 看清客戶端

                首頁 > 縣區  > 環縣
                圓夢——環縣籍企業家石明生回鄉探索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初秋時節,沿著蜿蜒曲折的道路向環縣西北行進,翻過一道道山梁,就到了甜水鎮高崾峴村。從通向村部的緩坡下行,群山環繞中,一排排翠綠筆直的玉米挺立在平坦寬闊的盆地中,像一眼望不到頭的青紗帳一樣,從眼前蔓延開來。在環縣北部,天寂遠遼闊,地蒼涼渾厚,植被時刻與風搏斗、渴盼水的滋潤,這突然從山窩里“冒”出來的綠濃密張揚,美得像夢境一樣不真實。

                高崾峴村,這個與寧夏鹽池縣接壤、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蒸發量遠遠高于降水量的中國西北普通小山村,在這個秋天,因為罕見的、茂盛的綠而“自信”,也將因那個種莊稼的人而“新生”。

                32e3508b22e5504a7442bcafa5708875_wm_32017805816830149_061e569e-9b78-489d-87b2-f1d2a0085360.jpg

                石明生查看玉米長勢。

                這個人就是石明生,一位有著深厚故土情結,執著于改變家鄉面貌的“圓夢者”。

                全文大約4710字,閱讀需要16分鐘。

                出走半生的少年回來了

                從白墻紅瓦的高崾峴村新農村走過,走進最北邊的一戶民居,客廳里擺著幾張沙發,一面墻上掛著環縣隴源同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農帶農成果圖,另一面墻上掛著高崾峴村鄉村振興公益項目概述圖,還有寫著合作社愿景、使命、價值觀等內容的展示牌。其中以“愛、利他、務實、求真、拼搏、負責任”為內容的價值觀引人注目。套間墻上,有標注出地塊所有人姓名的衛星地形圖和高崾峴村黃草掌組節水灌溉供水工程衛星平面圖,靠窗立著一塊白板,上面手寫著拜訪草原站學習草原防鼠方法,去寧夏、內蒙古、新疆考察經濟林,調研滴灌管、滴灌帶生產廠家等一條條計劃。

                這是石明生在村里的住宿兼辦公場所。村里人都知道,在四川成都,他是擁有多家連鎖店的四川拾美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住的是別墅?;卮搴?,他還是大家眼里那個樸素可親、熱心、能吃苦,總想改變自己和土地命運的少年。

                aebb6386f985065b1c2372729929e82c_wm_32017806783991132_3fc7c549-1d5b-4840-8b23-45a5ce4ef311.jpg

                石明生家的老照片。

                49歲的石明生也認為自己是個小伙子,“還不是個老小伙”。他說話柔軟卻堅定,臉上總是帶著淡淡的微笑,彎彎的眼睛時常會被一把土、一棵樹、一聲蛙鳴感動得濕潤起來,中等身材勻稱強健,走起路來雙腿邁得飛快,爬坡下溝時會不時地跑起來。如果不是眼角細細的皺紋、發絲中零星的白發,很難相信他是32年前從高崾峴村黃草掌組走出的那個青春飛揚的小伙子。

                不變的,還有他對這片土地的愛。其實,在石明生的少年時代,他是同齡人中最想逃離家鄉的那個人。自從12歲那年,他跟著親戚到寧夏銀川見了繁華的都市、林立的高樓、快捷的汽車、用不完的自來水后,他就時常想要逃離這個十年九旱的高崾峴村。

                照他的話說,那時的高崾峴村“苦!太苦了”。每當他忍著饑渴,走在那條被洪水沖蝕得越來越深的溝道,步行3個多小時到鎮里上學,溝兩邊黃得干癟、甚至透著枯萎的泥土,一叢叢低矮的野草趴在溝沿,滿眼或深或淺的溝壑,都讓他感到無比壓抑。他滿腦子都想著要跑出去,跑到報紙和畫報里描繪的有水有草的地方,跑到不會廣種薄收的地方。隨著念頭越來越強烈,石明生的腳步跑得越來越遠,出村、出鎮、出縣、出市,直到18歲那年,跑到了“天府之國”四川,開始了他長達30多年的打拼之路。

                635964b5ab2ed3e2b2c12489d0dfa8b4_wm_32017807870836976_c24dc2b2-68bd-41f1-80b4-92f1a45a3c9e.jpg

                石明生(左一)正在和父母聊天。

                石明生是個報喜不報憂的人。一個初中都沒有畢業的山里娃,去人才濟濟的大都市開辟自己的一方天地,背后吃了多少苦,他從來不說。離家在外,母親擔心他沒錢沒住的地方,他總是笑呵呵地回答,外面幫他的人多得很,他啥都好。

                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到事業發展瓶頸期,他就會不遠千里回到老家,回到這片生養他的黃土地,平復內心的焦慮,汲取前行的力量。

                曾經絞盡腦汁往出跑,如今卻千方百計往回返,還帶著辛苦打拼的血汗錢、商海沉浮的經營理念、考察調研的農業科技系統,石明生和別人有些不一樣。別人回來時,大多是逢年過節走親戚看朋友,或者修一方小院重溫故鄉生活。石明生不同,他帶著愛、帶著理想、帶著讓干旱貧瘠的家鄉變得更美的夢想回來了。

                把夢想“種”在家鄉的土地上

                誰不愛做美麗的夢呢?但誰都知道,夢想與現實之間,總有一道巨大的鴻溝,有些還是永遠跨越不過去的。對于高崾峴村的人來說,這道鴻溝就是缺水,因為在莊稼出苗、生長的春夏時期,這里滴雨難見,而在莊稼即將收獲的夏末秋初,卻多是疾來疾走的暴雨,洪水咆哮著、席卷著黃土而去。

                蓄水、治水、用水,讓寶貴的水資源滋潤干涸的大地、讓山川變綠、讓田地豐產,是高崾峴村幾代人的夢想,他們世代為這個夢想努力過,留下的卻是不甘和心結。

                甚至,村民石明山父親的臨終遺言是:“如果有人建壩蓄水,把我拿命掙來的100個銀元捐了!”

                石明生的爺爺和父親當隊長的時候,和村民們一起修“擺”(當地人摸索修建的一種微型蓄水壩)、種樹,嘗試過很多辦法,但只能起到一時之效。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崾峴村很多人舉家搬遷到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甚至省外。包括石明生的父母,也賣掉老莊子,到寧夏惠安堡承包了一處果園維持生計。至今,石明生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沒有一人在高崾峴村生活。

                時至今日,雖然有國家各項政策的實施、有各級政府幫扶措施的推動,但生態脆弱、降水稀少且極不均衡的自然條件,始終制約著村里土地大幅增產和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也許從離鄉的那一天起,石明生就做好了回鄉的準備。因為在他年少的夢里,老家有鮮花、有清泉,還有鄉親們幸福的笑臉。

                0816ec0ddf7bacad82b575a92f3f0ba4_wm_32017808929960134_3eca3c84-fada-421e-9a45-389ef6859d28.jpg

                石明生向記者介紹水庫相關情況。

                2011年,事業穩定的石明生返鄉,開始了他長達十余年建設鄉村現代化經濟體之路。

                首先解決水的問題,他要修建一座大型的攔洪淤地壩,把寶貴的降水留下來,同時保護全村4000多畝連片的平整土地,不再被洪水從中硬生生“挖”出一條深溝,將耕地劈成兩半。

                e2be018cd34523c1b0daf9b62dd193e8_wm_32017809963682612_c23b2b75-9051-48be-b42f-bc84b42587b6.jpg

                石明生和村民修建的淤地壩。

                提議一出,村民一呼百應,全村人捐款80多萬元,石明生投入300萬元。石明山遵照老人遺愿拿出100塊銀元;石明選二話不說捐了20萬元現金;石秀峰關掉寧夏的企業,將他自己和裝載機、挖掘機等大型設備,都投到工程上;石明生的父親石生虎,立刻收拾行裝回到村里,吃住在工地,操心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工程開工的那一天,全村幾百人扶老攜幼聚集到那條旱時干涸、汛期為患的溝底,隨著機械建壩轟鳴的開挖聲,許多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石明生默默站在人群中,分享著大家發自內心的喜悅,心頭也涌上了酸甜苦辣百般滋味。

                00c3b3c1444194d1ee585faf09395f56_wm_32017810904127705_4d2fa9dd-504e-Xc00-9903-2030855d8cd0.jpg

                環縣甜水鎮高崾峴村現代農業節水灌溉項目俯瞰。俄少飛 攝

                開弓沒有回頭箭,建設淤地壩只是邁開了第一步。石明生在全力打理好企業的同時,一有空就到與環縣自然條件相近的地方考察學習成功經驗,并請專家教授設計規劃,經過多次調研、論證,結合當地地形地貌,又開挖10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引進肥水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控制系統。

                今年夏天,在給蓄水池鋪防滲膜的關鍵時刻,久旱不雨的天氣突然烏云密布,眼見一場暴雨就要來臨,石明生帶領施工人員連夜趕進度。他們在腰里綁上繩子,冒著越來越急的雨一寸寸壓膜,終于趕在雨勢增大前完成蓄水池工程。在猛烈的暴風雨撲面而來時,這些大男人們迎著風雨興奮地嘶吼,迎接高崾峴村的“新生”。

                db8493ee5363b02ab64f6bbe4f428575_wm_32017811754489219_0af18d59-9cde-48e3-833c-9e1600276093.jpg

                高崾峴村肥水一體化節水滴灌系統。

                高崾峴村的肥水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控制系統由蓄水、施肥、灌溉、保墑等幾個環節組成,連片化建設、集約化種植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對當地人來說這是新事物,“90后”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陸飛也受到相當大的沖擊力,他看到了通往振興的希望之路。

                ac64aea3c8c5fcae0e901fcb8aa1c4bc_wm_32017812709255798_23ec5c24-jWb1-421d-9817-ee9aaefe2f91.jpg

                村民正在給肥水一體化節水滴灌系統添加肥料。

                去年,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幫助下,石明生牽頭成立了環縣隴源同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每畝200元的費用流轉耕地1300畝,以每畝150元的費用流轉山地500畝,并修建分水井,敷設一體化膜下滴灌管道。僅流轉土地和安裝灌溉設施,石明生就投入資金75萬元。

                今年開春,石明生帶領村民們在耕地種上玉米、蕎麥,山地種上連翹、秦艽等中藥材,以及錦繡海棠、西梅、酸棗等經濟林。

                071517b2044928958a7d7c44d4f1abd2_wm_32017813776111900_981d0af9-05bb-4fa8-ba2c-9af829d323a3.jpg

                高崾峴村長勢喜人的玉米。

                自今年7月17日高效節水灌溉控制系統開閘運行以來,蓄水池及時收集三伏天里幾次寶貴的降雨,為高溫干熱中拔節生長的莊稼、苗木和藥材提供了足夠的水肥。如今錦繡海棠、西梅抽出一拃多長的新枝,酸棗苗長到10多厘米,藥材正在出苗,苗木成活率達到80%;兩米多高的玉米稈粗壯有力,葉子寬大油綠,紅色的玉米纓子隨風飛舞,預計產量是旱地的1.2倍,一畝地增加的凈收入可達1300多元。這是這些地塊上長出的最好的玉米。

                d355ef0392271c3cb7a7a32d05958dec_wm_32017814846538864_5b589162-1017-VC60-91d1-f16f8b7d2060.jpg

                石明生正在查看中藥材長勢。

                有人說石明生傻、有人說他是空想、有人質疑他別有目的,對這些不同的聲音,石明生知道,埋頭干出成績就是最好的答案。他就像這艱苦的黃土地上努力生長的植物一樣,堅韌、頑強、真實,用滿腔熱情去守護這方貧瘠深情的土地。

                建設幸福的高崾峴村

                對于水,對于故鄉,石明生是有執念的。他早已定居成都,但那里豐沛的水撫慰不了他焦渴的思鄉心。一回到高崾峴村,石明生最愛坐在渾濁的水邊,放空自己,讓充滿了靈氣和生機的粼粼水光映照他喜悅的內心,聽此起彼伏的蛙鳴聲,看翱翔在水面的鴿群,也驚喜地發現,從遠處游來的野鴨越來越多,也悄悄享受他心目中這唯一的作品所帶來的成就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120cfb3cf1eb596d057c032e3f7743ae_wm_32017815835406698_871f4d45-783b-4471-b5ad-62d257c0b4c8.jpg

                石明生養殖的黑山羊。

                讓村民們過上幸福生活,是石明生給自己后半生的命題。在經濟領域打拼多年,他既有冷靜理性的思考,也具有豐富的商業運營經驗。他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進程中,公益性的投入只能解一時之困,不能做長遠之計,僅僅高崾峴村的荒山造林一項,就需要上千萬元甚至更多資金投入,靠他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探索建立從基礎設施投入、耕種模式轉變到科學設計維護、良性健康運行、充滿內生動力的,融農業生態產業和商業經營鏈條為一體的完全閉環現代化經濟體。

                97b4e724c522af09ad9c25de6c65a203_wm_32017816813505714_1b11196f-9ffd-47fb-8fff-e01abe62f9a5.jpg

                高崾峴村美景。

                石明生樂意當這個試水者。

                心懷期望的人很多。自去年石明生回村搞建設以來,甜水鎮黨委書記拓研新發現高崾峴村的產業、生態、鄉村治理、民風都有極大改觀,一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正在形成。他帶領鄉黨委政府一班人,以不同方式參與進來,希望把高崾峴村建成全鎮鄉村振興的典范。

                豐收的日子就要到來,石明生計劃將今年流轉土地的收益,按村民、村集體、合作社等幾方面按比例分配,讓村民有收入,村集體能壯大,保證合作社正常運轉。

                做這些事石明覺得很幸福,他對幸福的理解是,能給別人帶去有價值的事物。村里許多老人因兒女外出打工,日常吃飯成為問題,他就出資成立了互助幸福院,讓年滿65歲的村民,到幸福院免費吃飯。他給幸福院建涼亭,給餐廳配備嶄新的桌椅,在活動室里添置象棋、撲克等,讓老人們在幸福院里鍛煉、娛樂。

                石明生正在和幸福院的老人吃飯。

                自幸福院辦起來后,69歲的魯俊蓮每到飯點,就和老伴換上干凈整潔的衣服,洗去滿手滿臉的塵土,帶著滿滿的儀式感,騎著電動三輪車到幸福院吃飯。

                像魯俊蓮一樣在幸福院吃飯的老人近30人,年齡最大的82歲。有些老人吃完飯,還會給家中行動不便的老伴帶飯。

                只要見到石明生回來,老人們噓寒問暖,反復叮嚀。此刻,石明生覺得自己是被人寵愛的孩子。雖然每月他得投入5萬元,給工作人員發工資,買肉蛋米面油等,但當看到老人們舒心愜意的笑容,他覺得自己是村里最幸福的人。

                石明生認為自己有英雄主義情結,他有責任改變村子的面貌,讓大家過得更好。今年7月,石明生被吸納為慶陽新鄉賢聯誼會中的一員,他感到欣喜和振奮,加快了建設家鄉的步伐。未來,他要把高崾峴村的成功經驗延伸到鎮、縣、市,落地到更多更廣的地方。

                1874d72de116bd8c60690d1c277eff0a_wm_32017820485497254_034a4e58-76be-428b-8962-cc2ec81038d4.jpg

                石明生在水邊看月亮。

                入秋,好久未下雨的高崾峴村連著下了幾場急雨,蓄水池儲存下了夠明年一年的莊稼用水,石明生開心極了。在月朗風清的夜里,他又來到水邊,看皎潔的月亮,聽歡快的蛙鳴,呼吸著濕漉漉的空氣,心里無比舒暢。

                記者手記

                采訪石明生的時候,最強烈的感受是他對家鄉迫切而深沉的愛。這種愛,是經過多年思考、探索、學習后的一種執著理性的愛。

                從他離開家鄉的那一刻起,他就抱著要在成就事業后,回鄉報答生他養他的土地的信念。為了這個目標,初中沒有畢業的他時刻沒有忘記學習,上函大、進高校,時時向專家教授請教,并不斷到與家鄉自然稟賦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取經,以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條件的哲學思維,規劃設計他的鄉村振興之路。

                尤為可貴的是,作為從本土走出去的卓有成就的企業家,他將商業思維模式引進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為破解農村經濟發展之困提供寶貴的經驗,帶來理念上的重構。

                編輯:李婕責任編輯:楊洋
                相關稿件
                    <pre id="frtrn"><listing id="frtrn"></listing></pre>

                      <sub id="frtrn"></sub>
                      <ins id="frtrn"></ins>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日本,中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ppypp